我們有時會說別人是長不大的小孩,這已經不是單純稱讚他單純天真,而是認為他已經連一個人承受壓歷程擔責任的能力都沒有,永遠像個未經世事的孩子,獨自關在象牙塔,不願長大與童心未泯兩詞,差距極大。

 

彼得潘症候群(Peter Pan Syndrome)

 

故事中的主人翁- Peter Pan是個童心未泯,不願長大的小男孩. 因為討厭長大後越益複雜的成人世界與人際關係,因而跑到夢幻島上,鎮日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.
但在現實生活中,像Peter Pan可不是好事一件.
US 心理學家Dan Kiley於1983年提出"Peter Pan Syndrome"- "彼得潘症候群",用以代表那些年紀已老大不小,思考與言行卻仍像小孩般幼稚的人. 有些學者更創新字"kidult"- "kid" + "adult"來稱呼這些具有兒童心態的成年人.不少評論認為,"kidult"不願長大,在心理上保持童心,因為童年時嬌生慣養,或是沒有受過多大挫折,物質生活普遍不缺,習慣享樂,因而成長後無法適應社會的工作壓力、人際關係等,所以拒絕長大,不願成為大人世界一分子,唯有終日埋首於玩物中來逃避。(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2%91%E6%96%97)



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罹患這種心理疾病,可從以下判斷標準初略得知:

1. 不負責任: 表現任性,散漫,過於自我中心,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.
2. 缺乏自信: 恐懼失敗,不敢勇於任事,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.
3. 依賴心強: 害怕孤單,寂寞,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,滿足任何需求.
4. 難於堅持: 挫折忍受度低,形式稍有不順或遭批判便易情緒化或放棄.
5. 關係障礙: 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,便會臨陣脫逃,故不時更換伴侶,且對象越來越年輕,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.
6. 其他: 穿著打扮如青少年,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; 迷戀卡通,漫畫,電玩,玩偶; 好奇心強,愛嘗試新奇事物,喜歡熱鬧氣氛等.

患有該症候群者,或許習慣隨心所欲,在職場或人際關係互動上易受挫折,總認為遭到團體排斥,凡事格格不入,故換工作如家常便飯. 即使成家立業,事不關己的特質也常讓配偶負擔沉重,彷彿再照顧另一個小孩般,造成彼此關係惡化. 而根據研究發現,該症候群的肇因與家長管教方式有密切關係,童年受到溺愛或過度保護的小孩,始終擺脫不了父母庇護心態,長大後仍無法獨立自主,在面對社會激烈競爭時,一遇到困難便採退化的防衛機制去應對,變成小孩般的依賴,藉以免去承擔責任. 故在臨床處理時,家屬也會被要求參與心理治療.

 

來源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607060304331&q=1007040108994&p=%E5%BD%BC%E5%BE%97%E6%BD%98%E7%97%87%E5%80%99%E7%BE%A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ngmi 的頭像
    lingmi

    浮生若夢

    ling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